在通城的成长密码
作者:周云龙20214821022 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当夜幕再次降临宿舍的窗棂,通城县实验学校的记忆如潮水般漫过案头的考研笔记。这段沉浸式教育实践的时光碎片,在记忆的棱镜中折射出教育者成长的光谱。
一、认知重构:从知识传递到生命对话
初至通城的那个清晨,实习带队老师带领我们穿过香樟掩映的校道,欢迎仪式上校长关于"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的致辞,与指导教师王老师递来的生物奥赛教材形成奇妙共振。作为正在进行研究生考试备考的实习教师,我在教材与学情间寻找平衡点,创造性地将考研专业课转化为校本化教学资源。
首次试讲时,我用手机支架搭建起自我观察的第三只眼。当课堂实录回放时,指导教师的话语如醍醐灌顶:"你的课堂存在明显的'剧场效应'——少数学生的精彩表演掩盖了多数人的认知困境。"这番直指本质的诊断,促使我建立"学情雷达图",通过前测数据将学生分为"引领者-跟进者-潜力者"三个梯队,设计阶梯式问题链。这种差异化教学策略使课堂参与度提升至87%,更重要的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知识建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二、教学解码:在传统与创新间架桥
生物组吴老师的"填空题听写"策略堪称教学智慧的典范。她将动物分类学知识转化为结构化记忆框架:"节肢动物的特征可概括为'分节附肢、外骨骼、混合体腔',对应实例是'蝗蛛蜈虾瓢'。"这种将科学思维具象化的教学艺术,让我深刻理解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记忆层级的重要性。在借班授课时,学生脱口而出的分类特征印证了吴老师的教学哲学:只有筑牢知识的基石,才能搭建思维的广厦。
三、教育修行:在夜跑中丈量教育情怀
每日暮色中在学校跑道上的十公里夜跑,成为这段教育实践最诗意的注脚。当跑鞋叩击塑胶跑道的节奏与备课笔记的沙沙声在脑海中形成奇妙和声,我逐渐领悟到教育与跑步的共通密码——都需要设定合理目标,都需要突破舒适区,都需要在孤独中完成自我对话。二十圈的坚持不仅重塑了体能,更淬炼了教育者必备的韧性:当第18圈的疲惫袭来时,就像面对课堂上神游的学生,唯有保持节奏才能抵达终点。
四、成长跃迁:从教学新手到教育创客
这段实践经历使我的教学能力实现系统性升级:建立了包含多个典型课例的教学案例库,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三有"教学观——课堂要有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温度、生命的厚度。
此刻,考研复习的间隙摩挲着实习时的听课笔记,那些被红笔圈点的批注依然散发着思想的温度。通城的这段时光不仅教会我如何站在讲台上传递知识,更让我懂得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实验室的显微镜,我知道,那些在通城播下的教育火种,终将在未来的杏坛绽放成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