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砺中成长,在奋进中远航
作者:王乙涵20212022003 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与热爱,我踏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实习之旅。这段经历,如同一场奇妙的旅程,有探索的新奇,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成长的阵痛,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为深刻且真切的感悟。
初登讲台,内心的紧张如潮水般汹涌。尽管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教案反复修改,教学环节烂熟于心,但面对台下那一双双明亮而充满期待的眼睛,声音还是不自觉地微微颤抖。第一堂课讲授的是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杨》,本想从体裁入手,对学生循循善诱,探寻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然而,由于紧张,节奏把握有些失控,教学过程略显仓促,对学生的课堂反应也未能及时关注和回应。课后,沮丧与失落涌上心头,我陷入了自我怀疑:难道自己真的不适合教师这份职业?但很快,我明白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没有谁能一开始就做到完美。
在指导老师的耐心开导与悉心指导下,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认识到充分备课不仅是熟悉教材内容,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各种课堂反应,并准备好应对策略;课堂教学要张弛有度,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用眼神、表情和语言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于是,在接下来的《虞美人》教学中,我提前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点,调整教学设计,增加了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诗中意象的环节。课堂上,我努力放慢语速,用平和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引导学生沉浸于李煜笔下的绝望悲苦之中。这堂课比之前流畅了许多,学生们的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从他们专注的神情和积极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魅力,也重拾了信心。
随着实习的深入,我越发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在作文批改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文采斐然,但写作思路不够清晰,结构松散;有的学生语言平实,规规矩矩,但缺乏真情实感和文采亮点;还有的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笔,写作基础较为薄弱。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个性化的辅导方法。对于写作能力较强但结构欠佳的学生,我专门挑选优秀范文,与他们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构建清晰严谨的行文框架;对于语言平淡的学生,我推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让他们进行仿写练习,鼓励他们在日常写作中多运用修辞手法和优美词汇来增添文采;而对于写作困难的学生,则从最基础的审题立意、素材积累开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启发他们从熟悉的事物中挖掘写作素材,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信心。
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也是实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间休息时,我不再独自坐在办公室,而是走进教室,融入学生群体。一开始,学生们对我有些敬畏和拘谨,但我主动参与他们的话题讨论,从热门的影视作品到流行的文学作品,从紧张的学习生活到未来的梦想憧憬,渐渐地,他们放下了防备,与我分享着青春的喜怒哀乐。我发现,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们,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蓬勃的朝气。他们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沮丧难过,也会因为解开一道难题而欢呼雀跃;他们会在课堂上调皮捣蛋,却也会在课后真诚地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贺卡。通过这些点滴相处,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融,只有用爱去呵护、去理解、去引导,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这段实习生活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公开课观摩。每一次的教研讨论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老师们各抒己见,围绕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评价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让我接触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实用的教学技巧,拓宽了教育视野。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则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巧妙的导入设计到精彩的课堂互动,从精准的知识讲解到高效的课堂管理,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细细品味和借鉴。我深刻认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紧跟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站稳讲台。
回顾这段高中语文教师实习经历,有欢笑,有泪水,有挫折,有成长。它让我体验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艰辛与责任,也收获了学生成长进步带来的满足与幸福。“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之路没有终点,我将带着这份初心与热爱,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用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为学生们点亮知识的灯塔,引领他们驶向梦想的彼岸。